
1958年6月27日我校經遼寧省錦州市地委批準建立,屬農業類工科普通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當時校名為錦州專區農業機械化學校,校址在錦州黑山新立屯鎮,學制3年,設農機化一個專業。同年12月遷到錦州義縣,1959年更名為錦州市農業機械化學校,1961年3月遷到現址——錦州市松山新區凌南西里41甲。1962年4月學校改為遼寧省錦州拖拉機駕駛員訓練班。1964年又改為遼寧省錦州農業機械化技工學校。1969年4月至1972年6月學校因“文革”而停辦, 1972年7月經省革委員會批準,恢復錦州市農業機械化學校,隸屬錦州市農機局領導。1973年7月并入遼寧省農學院錦州分院,為該分院的農機系,1973年11月恢復了錦州市農業機械化學校,獨立辦學。同年12月全省招生,學校設有農機管理、農機修理兩個專業。1975年8月,又和并到錦州農學院,為該院農機系,分設為大專、中專、技工班3個部分。1977年8月,錦州農學院撤銷,我?;謴蜑殄\州市農業機械化學校,隸屬關系未變。1994年,我校已由最初的農機化一個專業,發展為農業機械化、機電技術應用、農副產品貯藏與加工、汽車拖拉機運用與維修等4個專業。
1999年4月,經省政府批準我校更名為錦州市農業工程學校。2000年6月歸屬市教育局,2003年9月更名為錦州市機電工程學校。
2003年,在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700多萬元,興建新教學樓7400平方米,圓了全校師生多年的夢想,使學校的教學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并為學校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同年在市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60多萬元,建了二次加壓泵房,解決了多年來困擾師生生活的供水問題;投資100多萬元,購置了100多臺電腦,裝備了兩個多媒體教室,一個語音室,一套智能廣播系統和其它教學設備,使學校的教學硬件有了很大改善;投資近20萬元改造了學生食堂,使學生食堂的設備較為先進、衛生狀況大有改觀;埋設地下電纜1200延長米,不但保證了用電安全,而且也改善了校園環境;修建了270平方米的車庫,解決了停車問題。
2005年1月,我校被國家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汽車專業被省教育廳評為省級示范專業。同年6月成功地舉辦了國家重點校慶?;顒郁邔W生技能展示會,市委副書記王鐵成同志,副市長陳金玉同志,市人大副主任張國榮同志,市政協副主席史建平同志,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元廷同志,市教育局馬振福局長等領導親自到會,為我校揭匾,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2006年6月我校被遼寧省政府授予省職教系統先進單位。市財政撥款80萬元用于我校的實訓基地建設。購進CAK系列數控機床兩臺,CAC140車床8臺,各種焊機29臺,水焊設備15套,實習用轎車一臺,以及各種機加類、電工儀表類、工廠供電類設備,共計投資90多萬元。
2007年1月我校被市政府評為錦州市普惠制培訓名牌學校。年底我校自籌資金170多萬元,省教育廳投款80萬元,經各方面論證并按上級有關要求,將這250萬元重點投放在機加、汽車、機電等三個實訓基地和改造與增設微機室。同年校園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拆除老辦公樓和食堂,新建食堂、綜合辦公大樓、大車間、門衛等建筑面積達7700平方米。
2008年我校成功地舉辦了建校50周年慶?;顒?。本年度前后投入150萬元用于實訓基地建設,購進的設備有數控加工中心、搖臂鉆、牛頭刨床、平面磨床各1 臺,購進8臺液壓傳動與PLC實訓裝置實驗檢測臺,改造了一個機房并更新添置了部分設備。同時在有關部門的協助下,投資近百萬元用于環境建設。栽植花草2300平方米,植樹220棵,鋪步道方磚2400平方米,瀝清路面2100平方米。
2009年我校承辦了錦州市中職學校的技能大賽,我校參賽的學生在汽車維修工競賽中,取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績。同年代表錦州市參加了省教育廳和省勞動廳舉辦的技能大賽,參賽教師王百濤在大賽中獲第5名,在中職校中位列第二名,另外我校有四名學生獲二等獎。
本年度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投入的重點是汽車專業和機加專業,共計360萬元。其中汽車專業280萬元,購進各型汽車9臺,實踐教學用臺(架)30余套,汽保設備及工具40余套,烤漆房一個,汽車故障診斷仿真實訓室1 個。機加專業投入80萬元,購入普通車床20臺,氬弧和氣體保護焊機8臺,箱式電阻爐12臺,硬度計4臺,顯微鏡4臺,臺鉆8臺。
2010年學校又以各種渠道尋求建設資金130余萬元購買電氣裝備實訓臺、機械基礎電化教學等實訓設備,按崗位、工位設計,模擬企業生產氛圍,新建和完善了PLC實訓室、電子實訓室、電控實訓室、照明儀表與電控實訓室、發動機實訓室、底盤實訓室、刀具實驗室、機械基礎實驗室,共記8個實訓室。
同年在市學生職業技能比賽中我校學生包攬了參賽的所有的獎項。在國家和省級技能大賽中,有2名學生獲國家銀獎,10名學生分別獲省級一、二獎。
2011學校申報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項目獲得立項。學校獲市德育先進單位、市先進團委榮譽。學校申請到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資金300萬元,建設機加工實訓基地。校內數控加工和機電技術應用2個實訓基地獲遼寧省職業教育創新型實訓基地建設立項。汽車運用與維修和機電技術應用2個專業獲遼寧省對接產業集群省級職業教育示范專業項目建設立項。我校學生在“豐田杯”全國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能競賽機修團體項目比賽中獲得銀獎,在“亞龍杯”全國中職組電工電子技術技能競賽中獲得銅獎。我校教師在教育部舉辦的全國語文說課大賽中獲一等獎。
2012年學校獲 “遼寧省先進團委”、“錦州市教育科研基地?!焙汀板\州市德育先進單位” 榮譽。學校機械加工技術和數控技術應用2個專業獲遼寧省對接產業集群省級職業教育示范專業項目建設立項。我校牽頭組建的錦州市機電職業教育集團成立。與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開展“3+2”聯合辦學,設立機電一體化專業。我校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中職組技能大賽中獲得了汽車二級維護與車輪定位團體項目金獎、汽車空調維修項目和電氣安裝與維修項目銀獎。我校教師在“創新杯”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說課大賽中獲一等獎。
2013年學校43門專業課程開展項目教學,其中38門課程采用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加強中職升學工作,成立高考班。學校申請到遼寧省職業技能培訓示范基地建設項目資金200萬元,購買港口機械運行與維護、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專業教學實訓設備。在國家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中汽車二級維護與車輪定位團體賽獲得銀獎、汽車空調維修項目獲得銀獎、電氣設備安裝與維修項目獲銅獎。學校教師在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總決賽中獲得第一名、在“創新杯”全國說課大賽決賽中獲得一、二等獎、4名教師在省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二等獎。
2014年學校整體搬遷到濱海新區職教園。召開了汽車、機電、數控等三個專業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與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舉辦“3+2”模式聯合辦學,增設化工機械與設備專業。學校獲得遼寧省“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項目資金380萬元,建設校內實訓中心和購置體育器材。我校數控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一等獎,汽車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和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改革各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我校學生在“通用杯”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定期維護與車輪定位”團體賽銀獎。我校教師在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的課堂教學比賽項目中獲一等獎,3名教師在遼寧省信息化教學大賽中獲獎一等獎。
2015年完成了對太和區職教中心、一職專機加工專業的合并接收工作。學校增開“汽車車身修復和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2個三年制專業。與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五年制大專聯合辦學,增設“鐵道車輛運用與檢修、電氣化鐵道供電”兩“3+2”專業。學校獲得國家中職教育基礎建設項目資金700萬元,購買港口機械運行與維護、汽車運用與維修、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專業教學實訓設備。我校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汽車空調、汽車維修、電氣安裝與維修等3個項目分獲銅獎。承辦了遼寧省電工電子類電氣安裝與維修賽項技能大賽、錦州市第二屆“狀元杯”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我校9名教師在國家信息化課堂教學、課程設計、實訓教學大賽中獲一、二等獎。
2016年學校與遼寧交通運輸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辦學,增設數控技術“3+2”專業。學校獲得遼寧省“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項目資金600萬元,建設機械加工實訓基地、數控加工實訓基地和樓宇智能化專業實訓基地。學校承辦了錦州市第三屆“狀元杯”青工職業技能大賽中焊工、鉗工、汽車維修工三個工種的賽事。我校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電氣設備安裝和機電一體化2項獲得國家級銅獎。
2017年學校與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辦學,增設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等2個“3+2”專業。承辦了錦州職業教育對接臨港產業暨我校名校建設啟動大會。學校與錦州航星集團簽訂協議,深入開展校企合作。
2018年學校重新厘定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內涵,提煉三大骨干專業的特色文化精髓。學校獲得遼寧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項目資金170萬元,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學校獲得遼寧省“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項目資金313萬元,建設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汽車車身涂裝實訓中心、智慧教室和校園文化。學校與航星集團建立 “校企一體雙贏模式”生產性實訓基地,獲遼寧省教學成果三等獎。學校萬米“產教一體”綜合實訓樓項目獲得批復。
2019學校新增工業機器人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焊接技術與自動化、電氣自動化技術等4個“3+2” 聯合辦學專業。學校牽頭組建了錦州市臨港產業校企聯盟。汽車運用與維修和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評為市“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學校獲得遼寧省“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項目資金100萬元,建設工業產品設計與精密測繪創客空間、計算機硬件檢測與數據恢復創客空間和智能家居安裝與維護創客空間項目。我校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智能家居安裝與維護” 和“車身涂裝”兩項獲得銅獎。
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我校培養畢業生近2萬余人。學生的就業率連續五年保持在99%以上,為區域經濟及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